消费全球化的又一有力例证,正是国际病人数量的不断增加,位于发达国家的顶级医院明显感受到,每年越来越多的国际病人前往治疗。
这场全球化的医疗消费盛宴,自然少不了正飞速发展的中国,当然,中国人主要是以国际病人的角色出现在国外各大医疗机构,而其中,又以癌症病人为主,据相关海外就医服务机构的统计,癌症病人占国内海外就医人数的70%以上。
在波士顿的长木医学区(Longwood Medical Area)汇集着世界顶级的医疗机构,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专科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,在2016年就有将近1000名国际病人前往该院治疗癌症。在过去20多年,波士顿地区人数最多的国际病人来自中东,而中国病人的数量位居第二,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过中东,多数中国病人是来治疗癌症的。

对于近年中国病人日益高涨的出海热情,国内有很多专家级的医生都并不支持,他们认为海外就医的选择是很盲目的,对于出海热门目的地美国,专家们也认为中美医疗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,尤其是在中国属于多发的淋巴癌、鼻咽癌等,欧美的临床数据和经验还不如国内。对于晚期癌症患者,专家也不建议海外治疗,因为国内对于癌症晚期的治疗可以说属于过度医疗,而按照国外的诊疗规范,晚期病人真的去了可能医生只会给出放弃的方案。
质疑并不能改变中国癌症病人出海的趋势,寻求世界顶级医疗资源的机会毕竟太诱人了,最近十几年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,研发出了靶向药物、免疫治疗等等,大大增加了人类对抗癌症的信心。
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就已经掀起了对抗癌症的潮流,逐渐发展成为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癌症研究所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癌症研究中心,各种渠道投入大量癌症研究经费,同时培养了大量肿瘤医生,癌症患者个人的痛苦经历,换来了集中社会资源对抗癌症的共识。中国癌症病人的海外就医,是个人对于疾病的抗争,也是对生命的挽留,对于患者来说,这个选择题并不难,哪里有资源,哪里有希望,哪里就是他们的方向。
就医感受,也是绝大多数患者选择海外的原因之一。当患者罹患了如癌症这样会夺去生命的重疾,在国内三甲医院,医生哪怕初次问诊时也只会给你几分钟时间,看一下检查结果,告诉你做手术或者放化疗,没有解释,不接受疑问,冷漠和不耐烦是最常见的态度。当一个人遭遇癌症,可以算是重大人生变故,医疗机构显现出的漫不经心和轻视,很难让人不疑虑会被潦草应付。
和海外对比,国内就医感受的可谓完败。以著名的美国第一癌症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为例,它位于美国得州城市休斯敦,在2016年接待了400多位中国癌症病人,普遍反映最明显的差别是具有人文关怀氛围,医护人员和蔼可亲。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,国内的就医人数和国外比堪称巨大,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国内医院按国外那样设置,即便是大医院一天也只能接待几百个病人,而实际上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这样规模的医院,每年门诊人数都是几十万,住院都有几万人。

鉴于海外就医的费用,目前出海的中国病人还是限于有条件的人群。有人计算了费用,认为在国内就医也省不了多少钱,每次挂个专家号就是几百,几分钟就被打发了,七七八八的各种费用,加起来同样不菲。不过,这个计算里面,应该没有考虑医保的问题,对于癌症这类大病,没有医保支撑恐怕很多人都会难以负担,反过来讲,海外就医的病人也在客观上为医保基金节省了开支。
海外就医面临的具体问题,包括转诊中的病例提供、病例翻译,以及衣食住行等等,目前几个热门的中国病人出海地,都有数家医疗服务机构可供选择,信誉好、性价比高的机构是患者和家属的首选。
癌症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,发病之后的抗争,不管结果如何都带着一丝悲壮,系统性地对抗癌症,是目前发达国家医疗层面和公共卫生层面的共识。比如禁烟,数据显示肺癌在美国过去25年的发病率降低了25%。普遍认为这与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禁烟运动有关,而中国肺癌死亡率在过去30年间上升了465%,据说全世界每3个吸烟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。近年,中国也开始提出一些公共场所禁烟的要求,但是实际执行力度有限,公共场所吸烟者依旧众多。但这总算是一个好的开始,禁烟,既是系统性对抗癌症的策略,也可以防治空气污染,还有助于医保控费,以中国政府的执行效率,在短期内大力推进完全是有希望的。
在家千日好,出门一日难,纵然怀抱希望,其实总是无奈,出海,也是为了回家。这场中国病人出海记,是个人和癌症抗争的编年史,也必将成为中国医疗乃至公共卫生发展历史的见证。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顾我复我网。
评论
作者真好人!
你们让我感受到美好!
这水平实在是没的说。
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。。
鼓起勇气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
保重呦
新人打招呼,多多关照。
看的出来挺用心的
还是少数人出得了海,估计一年不到一万人吧。。。
希望无私分享的人越来越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