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药品名称
【中药名】蜈蚣
【别名】天龙、百脚、百足虫、天虫、吴公、千足虫。
【英文名】Scolopendra。
适应症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肝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可以祛风定惊、息风镇痉、攻毒散结、通络止痛。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治小儿惊风、抽搐痉挛、中风口歪、半身不遂、破伤风、风湿顽痹、疮疡、瘰疬、毒蛇咬伤。蜈蚣有毒,用量不宜过大。
蜈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走窜能力特别强,可以用来治疗脑血管疾病,像脑出血、脑血栓以及癫痫、破伤风、百日咳、结核病,身体出现肿块、肿瘤、皮癣也可以通过蜈蚣进行治疗。
目前除传统的用途之外,临床常用于治疗肝癌、乳腺癌、宫颈癌等各种肿瘤、急性脑血管疾病、百日咳、骨髓炎、甲沟炎、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皮肤瘙痒症、空洞型肺结核、阳痿、无名肿痛、癫痫、淋巴结核等等。
实验证明:蜈蚣提取物注射液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-180、艾氏腹水癌、白血病L160、肝癌瘤体等的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;对网状内.皮细胞机能并有增强作用。散剂给小鼠口服3~9天后,对戊四氮、士的宁、纯炳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。水浸剂(1:4)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注意事项
【注意】
蜈蚣有一定的毒性,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把握用量,同时合理的应用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。蜈蚣的禁忌主要体现在孕妇不能应用,否则容易使孕妇流产。平时身体特别虚弱,容易出现高血压的患者,应用蜈蚣也应该谨慎。
【不良反应与副作用】1.大量及长期使用,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。2.周围性红斑内服一次在10条以上时,易引起周身性红斑,压之褪色,以膝关节部多见,停药2~3天后可自行消退。3.中毒反应小蜈蚣咬伤,仅在局部发生红肿、疼痛,热带型大蜈蚣咬伤,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,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。有的可见头痛、发热、眩晕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谵语、抽搐、昏迷等全身症状。中毒量约为15~30g。
【防范措施与禁忌】1.掌握适应证。血虚生风、体质虚弱者不宜单用本品。孕妇忌服。2.控制药物剂量,减少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。3.被蜈蚣咬伤后,在伤肢上端2~3厘米处,用布带扎紧,每15分钟放松1~2分钟,伤口周围可用冰敷,切开伤处皮肤,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,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。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。4.需长期使用蜈蚣及其制剂时,应监测肝功能,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,以确保用药安全、有效。
成分及用量
【用量】用量3~5克,煎服或入丸、散;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化学成分】蜈蚣含有2种类似蜂毒的成分,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,还含有胆甾醇、脂肪酸、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。
特殊人群用药
【使用禁忌】血虚生风及孕妇禁用。
药理
【药理研究】蜈蚣提取物对戊四氮、纯烟碱及硝酸士的宁碱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;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功能;还具有抗肿瘤、抗炎、镇痛、抗衰老和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功能。
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有抗癌、抗菌、促进免疫功能、镇痛等药理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