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来聊一聊让医药市场抖三抖的带量采购。
2018年底,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出台,带量采购正式上线。至今各大城市已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好几轮的带量采购,每次带量采购目录出台,甚至会引发股市相关医药股大跌,那么让市场抖三抖的带量采购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什么是带量采购?
国家目前推动11个城市的带量采购,这11个城市的药品市场已经占到全国市场的20%到30%,这意味着中标企业可以直接获得全国12%至21%的市场份额。首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才能参与竞标,国家拿出60%至70%的市场份额给中标企业,分8至15个月消化完成,并预付50%的采购金额给中标企业,而其他未中标企业只能分享剩余份额,这种方式能实现所采购医药最高幅度40%的降价。
带量采购的招标模式大致有3种。
第一种:只有一家国内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,采用谈判确定价格。例如信立泰的氯吡格雷、京新药业的左乙拉西坦、华海药业的氯沙坦等,这类国产企业将大幅受益,可以获得60至70%的市场,虽然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价,但是节省了大量销售费用,企业的实际净利润将得到提升。
第二种:有两家国内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,采取议价方案。例如, 德展健康和乐普医疗的阿托伐他汀、正大天晴和华海药业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。这两家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,尤其是原先市场份额偏低的新进企业。
第三种:三家或以上国内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,采取低价竞标。这种情况下竞争会比较充分,中标企业的降价幅度可能会高达70%,对于患者来说会有比较大的价格利好。
目前11城市的4+7带量采购已经如期开展并且初见成效,其中还有几个行业和市场都普遍关注的问题。
比如对于当下患者尤其关注的生物药和创新药,生物药没有完全相同的仿制药,只有生物类似药,所以一致性评价必须重新做临床,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,因此暂不进入带量采购,而创新药没有竞品,无法得知准确销量,也不适用带量采购。还有化学注射剂也具有一定特殊性,一致性评价难度较大,参与的公司数量也较少,通过评价的企业可以因此而获得较大的优势。
总体来说,带量采购将有效的降低患者用药的价格,同时对于企业并不一定都是减少利润,因为虽然中标价格下降了,但是未必低于出厂价,有些企业的出厂价其实反而是涨了的。一种是代理类的药品,以前药品出厂价往往是终端销售价的30%至40%,降价幅度超过60%至70%才会影响代理商的利润,对于药品企业来说出厂价反而是上升的。另一种是直销型的药品,以前企业的销售方式主要是针对医院和医生进行公关,产生不低于药品价格30%的销售费用,带量采购省去了这部分费用,降价不超过30%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。
所以,不论对于患者还是大部分中标的药品企业,带量采购会带来双赢的结果。当然,从医药行业发展角度来说,带量采购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。短期看,带量采购对于独家中标以及降价幅度小的企业有利,而长期看,整个仿制药行业的利润率趋于下降,不大可能再期盼超额收益,这将会促进现有的仿制药企业加快转型,增加研发投入转做创新药。
医药改革关系国计民生,任重道远,不止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,也关系着我国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。带量采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,也是一个有力的开端,我们可以乐观的想象,未来的改革更值得期盼!
评论
生病时人的情绪至关重要。
要得要得
谢谢哈
造物主造个物吧,还顺便造了这么多毛病。。。
感谢作者,心疼自己。。。
爱惜身体吧。
人吃五谷,生百病。
谢了
言之有物!
生病让人真正理解:平平淡淡才是真。